粤语歌手推荐联盟

张国荣,一个互联网时代的“小鲜肉”们无法企及的高度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距离2003年4月1日张国荣离世到现在,已经过去了15年的,但是这15年里,张国荣的热度始终未减。这种现象当然与张国荣那令人难以忘怀的艺术魅力和人性魅力有关,同时也与当今社会的商业形态有密切的关系。

 

“哥哥如果地下有知,可能无法想到在他离开这个世界15年以后,还能被这么多人怀念,具有这么大的商业价值。”

 

2016年4月1日,上映了张国荣在1984年和张曼玉、梅艳芳一同主演的电影《缘分》,虽然票房不高,只有1400万左右,但是一个演员在去世以后还能持久的受到大家的关注,靠着一部老电影拿到上千万的票房,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剖析“张国荣”现象背后的原因,我们不能不注意到目前社会的商业形态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那就是资本凭借互联网创造的“流量”可以在社会生活中无孔不入。有一个词叫“粉丝经济”,这个词语是明星作为社会大众的“喜怒哀乐”、“贪嗔痴”的载体而成为资本的载体,使得资本可以通过明星向社会公众渗透的生动体现。

 

这种经济形态中,明星就好比是一个特殊的品牌,通过所谓的“人设”来做品牌经营,使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比如以“屌丝逆袭”的人设作为品牌经营的明星,其目标客户就是那些同样希望逆袭完成阶层跃迁的教育缺乏的劳苦大众;“好爸爸”的人设就为黄磊带来了奶粉、教育、家居用品等商业代言。


在互联网时代,商业资本通过明星这个超级节点向终端的消费者渗透,传播的效率远远的大于传统媒介,甚至于客户的粘性和品牌的忠诚度都更加牢靠,比如一些爆发丑闻的明星,仍然有部分忠实的粉丝为其站对,这是资本最愿意看到的现象。而一些在互联网上具有很大“流量”的明星,成为商业的宠儿也就不足为奇了。

 

张国荣在70和80年代的人群中拥有巨大的粉丝,这部分人群也是目前社会上消费的主流人群,既有消费的能力,也有消费的意愿。而张国荣的艺术本身也成就了其成为一个时代的标签。这个标签在互联网上就能吸引流量,有流量就有市场,有市场就有资本。何况斯人已逝,连成本都能省下很多。

 

当今的商业模式已经被互联网而结构重塑了,互联网强大的流量可以迅速催熟一个产业,也可以迅速成就一个明星,人们常常批判“小花”和“小鲜肉”们拿着高收入,却没有任何演技,只知道赚钱,却演不出一个经典的角色。其实造成这种现象的正式通过互联网快速催熟一个流量明星的商业模式。这种模式是一把双刃剑,能让人快速成名,也能让人快速衰落。如果一个明星,仅靠流量催熟,那么其热度是难以持久的,在你具有创造流量的能力时,不能拿出一些经典的作品,那么当他创造流量的能力减弱,市场热度不在的时候,资本就会离你而去。这方面的例子屡见不见。所以我们就能看到很多明星们对经营自己的人设的努力程度甚至超过了塑造好的角色的努力程度。

 

正因于此,我们才更加怀念张国荣,无论是在影视作品还是歌曲上,他有着太多的经典作品,以至于生活中的张国荣都让我们喜爱和疼惜,他真的是那个不一样的烟火,以至于在他离世15年之后,依然有资本愿意为他起舞。这就是只有那种具有历史文化符号的巨星才能达到的高度了。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